1、唐代“茶圣”陆羽所著《茶经》记载:茶性俭,不宜广,广则其味黯澹。且如一满碗,啜半而味寡,况其广乎!其色缃也,其馨也。其味甘,槚也;不甘而苦,荈也;啜苦咽甘,茶也。
《茶经》:陆羽(著),沈冬梅(编著).北京:中华书局,2018年01月,第75-90页《四库全书》本《茶经 · 卷下 · 五 · 茶之煮》
2、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饮膳正要》中记载:川茶、藤茶、夸茶,皆出四川。蒙元宫廷饮食谱《饮膳正要》,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,初刻于元天历三年(公元1330年),至今近700年,作者忽思慧,蒙古族,生平无考,兼通蒙汉医学,曾于元仁宗延祐年间被选为宫廷饮膳太医。
饮膳正要[M]. (元)忽思慧, 著;刘光华 校注.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.2011 卷(一).P32
3、 明朝朱橚所著《救荒本草》记载:蛇葡萄:生荒野中,拖蔓而生,叶似菊叶而小,花叉繁碎;又似前胡叶,亦细,茎叶间开五瓣小银褐花,结子如豌豆大,生青,熟则红色,苗叶味甜。救饥:采叶煠熟,换水浸淘净,油盐调食;治病:今人传说捣根傅贴疮肿。
救荒本草译注[M]. (明)朱橚, 著;杨锦秀,汤彦承 译.上海古籍出版社.2022 卷(上)
4、清朝刘善述在《草木便方》中记载:藤茶叶甘温消渴,诸气鼓胀月瘕活,丹停气肿下盅毒,利便通肠代茶喝。
草木便方[M]. (清)刘善述, 著;赵素云,李文虎,孙四 整理.重庆出版社.1988 P181
5、《文帝传言录》(清)记载:

6、《中华本草》中记载:藤茶,【别名】霉茶叶。【性味】苦;微涩;凉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利湿;平肝降压;活血通络。主痢疾;泄泻;小便淋痛;高血压;头昏目胀;跌打损伤。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5-30g,或泡茶。
中华本草5[M].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.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1988 P279